【石榴花开金建始】“丝弦要像绣花,锣鼓得似打铁”——建始丝弦锣鼓奏响土家新韵_李浩_曲牌_唢呐
  • 首页
  • 可以玩幸运28的网站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栏目分类
   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可以玩幸运28的网站 > 新闻动态 > 【石榴花开金建始】“丝弦要像绣花,锣鼓得似打铁”——建始丝弦锣鼓奏响土家新韵_李浩_曲牌_唢呐

    【石榴花开金建始】“丝弦要像绣花,锣鼓得似打铁”——建始丝弦锣鼓奏响土家新韵_李浩_曲牌_唢呐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    云上恩施报道(建始通联记者 颜龙 向往 通讯员 刘明清)“咚咚咚,一打金锣开天门,喃得儿啰,幺妹梳头戴花银……”6月21日,在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,一场土家族传统出阁宴热闹了整个山寨,伴随着欢快的鼓点,唢呐、胡琴的齐声奏响,一曲《嫁幺妹》丝弦锣鼓演奏将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。

    在传统土家生活中,每逢过节或红白喜事,总有一支“丝弦锣鼓”乐队伴随。乐队规模或大或小,小至五人组鼓、钹、锣和唢呐,三十人以上的乐队还会在此基础上增加胡、琴、阮等。

    “丝弦锣鼓”的命名乍一看或许有些让人费解,看过其现场演奏形式方知其中巧妙的联系。建始丝弦锣鼓演奏的曲牌共有干牌子、吹打牌子、堂牌子、唢呐吹戏的丝弦四类,前三类是锣鼓曲牌,可以随意编排连缀,而唢呐吹戏则是单独的,丝弦和锣鼓是并列的,统称丝弦锣鼓。

    丝弦锣鼓以其悠久的历史、繁多的曲牌、精湛的技艺,丰富的表现力在建始县广为流传,早在2007年就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正是雄壮的武陵山、柔美的清江水滋养了这样的风韵,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,它的风格敦厚古朴,充满浓郁的土家民俗风情:响亮明快的锣鼓声则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,而丝类指弦乐器具有曲调柔软的气质,用于传达小巧而细腻的情感,二者相辉相映、浑然天成。

    展开剩余73%

    演奏时要讲究“文武双全”,武场要能驾驭锣鼓钹镲的雷霆万钧,文场要拿捏丝竹管弦的婉转柔情。同时,吹弹曲牌的选择也大有门道, 既要跟随季节变化,又要考虑场景事由。

    开场曲要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,吹与时令相应的曲牌:春夏秋冬分别对应《到春来》《芙蓉》《一风松》和《寒冬山》,应季的曲牌演奏完毕,再将号锣四击,表示“亲、友、主、乐”,也就是告诉在场的亲戚、朋友、主人、乐手,乐队准备接着演奏: 红绸翻飞的新婚夜奏《小堂红》要像喜鹊闹枝;白幡飘摇的送灵时,《谢鞠劳》的唢呐声要呜咽着钻进山坳,祝寿、升匾也有相对应的《老年高》和《节节高》……

    丝弦锣鼓曲牌繁多,流传至今并收录成册的就有足足两百多首,从入门到精通要耗费数年时间。艺人们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,日复一日地练习, 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,还要对曲牌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,才能在各种场合下游刃有余地演奏。

    今年38岁的茅田乡阳坡村第八代丝弦锣鼓传承人李浩自12岁便师从二叔张祥美学习丝弦锣鼓演奏“二叔识乐谱、懂乐理,吹拉弹唱打样样精通,技艺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,那时候学员想要全面学习丝弦锣鼓需要将二叔请到家中常住,手口相传。”李浩回忆起自己的丝弦锣鼓结缘、学艺之路,“小时候的我跟着二叔走村串寨,在一来二去中摸清了门道。”

    40多年来,张祥美先后在茅田乡、红岩镇等6个乡镇授徒30多班计300多人,县内16个丝弦锣鼓传习点他一人执教5个。二叔传艺时的耐心细致、毫不保留感染着李浩,也心疼日益年迈的二叔奔波辗转,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练习,早日接过二叔手中的锣鼓。

    “那时候天还没亮透,我们师徒的唢呐声就穿透了晨雾。”李浩摩挲着手中泛着铜绿的唢呐,竹节纹路里沉淀着数十载光阴,“‘丝弦要像绣花,锣鼓得似打铁’。练换气时二叔叫我们对着一碗水吹,水面波纹不能断,吹完水还不能洒。”他至今记得腊月里练鼓时冻得通红的手指,敲在牛皮鼓面上像被针扎似的疼。

    2005年,经过六年的学习钻研,刚成年的李浩终于能独当一面。一场演出,二叔将主堂鼓位置交给了李浩,十八岁的少年攥着鼓槌,望着檐下悬挂的龙凤呈祥红绸带,耳畔飘来二叔裹着烟草味的叮嘱:“锣鼓有七情,悲喜都在腕劲里。”三通鼓响穿云裂石,李浩的鼓点如骤雨击打芭蕉叶,在山乡久久回荡。

    丝弦锣鼓的传承要靠传承人的执着坚守,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推广。近年来,建始县为丝弦锣鼓保护建立了长效保护、发展机制,在7个乡镇建设起3个传承基地、18个教学点定期开设培训班,男女老少皆可报名,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学运营和艺人补贴与奖励,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。

    在教育领域,建始县大力推动 “非遗进校园” 活动,丝弦锣鼓走进中小学乃至高校课堂。长梁镇民族小学、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都开设丝弦锣鼓兴趣课程,邀请丝弦锣鼓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,定期为学生们授课。

    从最基础的乐器认识、乐理知识讲解,到手把手教授演奏技巧,孩子们在与丝弦锣鼓的亲密接触中,逐渐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。仅长梁镇民族小学就培养出了近千名“小小丝弦锣鼓传承人”,孩子们根据兴趣爱好各司其职,组建了丝弦锣鼓表演队,多次在省州获奖,还受邀走进全国政协礼堂演出,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生的活力。

    锣鼓铿锵,敲出乡风文明的鼓点;丝弦声声,拉出时代新风的乐章,从被看见到被关注,再到被传承,建始县在探索“非遗+”模式的过程中收获颇丰。丝弦锣鼓已被纳入 “土家女儿会”“黄四姐文化旅游系列活动” 等品牌活动,建始县着力打造 “非遗体验游” 线路。曾经 “口传心授” 的老技艺,走出了“传承人老龄化”的困境并通过旅游市场的反哺,实现 “活态传承”。如今,发源地长梁镇村村都有表演队,全县7000余名丝弦锣鼓学员平均年龄仅30岁。

    当年稚嫩的少年李浩如今不仅是丝弦锣鼓传承人,还成立了一家婚庆公司,他常常带领表演队在公司承办的婚宴上进行表演,还组织公司员工参加传承基地的丝弦锣鼓进修学习,二者相辅相成,将传统民俗与现代婚庆完美融合,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,也让丝弦锣鼓的乐声传遍山乡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  发布于:湖北省

    Powered by 可以玩幸运28的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